科学研究

科研概况

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研究所

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研究所始建于202408月,其任务和职责是根据学院“以工程力学为基础、复合材料与工程为主体、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为应用出口”三位一体学科体系的总体布局,开展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和本地区培养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动力学与控制、结构健康监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并起到带动学院乃至学校相关专业方向、参与航天航空相关科研活动的作用。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研究所在职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覆盖航天航空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动力学与控制、结构强度分析与健康监测等专业领域,可结合本学院工程力学与复合材料学科完成多型飞行器的设计制造。

本所成员获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载人航天基金奖、航天科技进步奖多项,参与研制天宫一号、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主持研制多型无人飞行器研制、主持参与多套航天指控和模拟训练系统开发、主持参与多套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开发。

纤维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

纤维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2名,其中教授(研究员)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讲师3人。研究所聚焦先进纤维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研发,形成了“材料-设计-制造-学科交叉”的特色优势,并建立了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平台。

研究所在基础研究与学科前沿探索方面,致力于纤维复合材料的机理深度研究。通过多尺度界面结构设计和微观材料/结构优化,团队成功开发出耐低/高温的新型纤维复合材料。其中,某液氧相容的耐超低温复合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某航天产品型号。此外,团队运用有机/无机杂化技术,开发出集电磁屏蔽、隐身与储能功能于一体的纤维复合材料。在能源材料领域,研究所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团队研发的超快充电石墨烯-铝离子电池,实现了最快0.35秒充电和超4万次循环寿命,并首次发现了铝离子电池快充下的反应中间物,提出了创新性的铝离子电池快充反应新机理。在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研究所聚焦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分析与制造技术研发。通过突破双向加筋、高尺寸加筋及筋条尺寸与位置控制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多个国家级型号大型高精度航天复合材料结构的量产。

展望未来,纤维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将继续通过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推动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转化,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促进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体育用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贡献力量。

结构力学与工程应用研究所

结构力学与工程应用研究所专注于力学理论及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紧密围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国家重点产业和航空、航天、深海、兵器等国防军工产业,为飞行器等高端装备结构设计、力学性能分析、复合材料与结构设计提供力学理论基础。研究所现有包括国家级、省级人才在内的专任教师队伍1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人;研究方向涵盖复合材料与结构力学、结构健康监测等多个领域;依托苏州国家实验室和特种防护纺织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等国家/省部级平台,自主建有面积达6000平米的科研实验室,拥有总值达3700余万元的先进科研设备。

5年,研究所在航空航天、低空飞行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叶企孙”重点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研究团队完成了航天大尺寸异型舱体、深海耐压结构、大直径复合材料贮箱等先进装备的设计、测试和制造,获得省级科研奖多项;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中建集团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250004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青阳镇府前路299号

邮编:214401

联系电话:0510-85198835

服务邮箱:feet@jiangnan.edu.cn

  • 江南大学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微信号

  • e江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