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题目:
基于多元传感技术的岩土工程智能监测体系探索与实践
报告摘要: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高铁、大坝等建设规模稳居世界首位。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工程事故频发,岩土工程立体化、分布式、智能化监测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本研究融合光、声、电多元感测技术,通过主动激励-被动感知实现岩土体多源多场时空信息的分布式获取,充分发挥各类监测技术的优势,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岩土工程分布式智能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长江三峡新铺特大滑坡等重点工程。
报告人介绍:

裴华富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报告题目:
基于多元传感技术的岩土工程智能监测体系探索与实践
时间:12月30日(周一)上午09:00-12:00
地点:江南大学(江阴校区)A6楼南A301会议室
裴华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智能监测与防灾减灾教学科研工作,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随后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工程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中心主任、岩土工程研究所支部书记、副所长、辽宁省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入选辽宁省首批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大连市高端人才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被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学者引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研究成果被成功应用于长江三峡新铺特大滑坡、汶川地震灾区北川魏家沟泥石流等重点工程。荣获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香港理工大学首届杰出青年校友奖(学术)、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报告题目:河湖淤泥的低碳固化及本构关系研究
报告摘要:
为了改善河湖水质、保证河道正常的泄洪能力和航道的畅通,开展的疏浚和清淤工程产生了大量淤泥,淤泥妥善处置难题亟待解决。将淤泥固化后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当前淤泥处置难题的可行路径。报告介绍了当前淤泥固化面临的难题,提出了淤泥的低碳固化技术,分析了低碳固化机理及固化淤泥的本构关系,列举了固化淤泥在资源化利用的工程实例。
报告人介绍:
李吴刚 副研究员
江南大学 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
报告题目:
河湖淤泥的低碳固化及本构关系研究
时间:12月30日 (周一) 上午09:00-12:00
地点:江南大学 (江阴校区) A6楼南A301会议室
李吴刚,博士,副研究员,中国水利学会疏浚与泥处理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固废低碳固化资源化利用、本构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纵向横向课题6项,发表论文20余篇。
报告题目:基于超声导波的飞行器薄壁结构损伤在线监测技术与系统
报告摘要:
超声导波损伤在线检测方法具有自动快速、全域覆盖、集成在线检测的优势,是提高飞行器结构检测效率的革命性技术,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但是存在“如何测”、“测得准”、“在线测”难题,亟需突破导波传播机理-诊断算法-集成系统全链条关键技术。针对上述难题,突破了基于半解析有限元的飞行器薄壁结构导波传播特性高效分析技术,发展了大尺寸复杂薄壁结构超声导波损伤监测方法,研制了超声导波多通道同步集成在线损伤监测系统,自研发主动式多通道损伤识别系统及方法实现了机身壁板、机翼、发射筒、车厢等典型结构应用。
报告人介绍:
杨正岩 教授
江南大学 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
报告题目:
基于超声导波的飞行器薄壁结构损伤在线监测技术与系统
时间:12月30日 (周一) 上午09:00-12:00
地点:江南大学 (江阴校区) A6楼南A301会议室
杨正岩,本博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现就职于江南大学纤维工程与装备技术学院,教授。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从事复合材料力学、损伤评价与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在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Composite structures、Ultrasonic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受理/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课题多项。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复合材料健康监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起复合材料学会高端青年学术沙龙1次。荣获大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年度教学创新特等奖等。